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
引言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出台了《北京市餐饮业英文译法标准》的讨论稿,旨在统一规范饭店菜名的英译。讨论稿中菜名按照原料和做法翻译,比如宫保鸡丁翻译成“花生、辣椒、葱炒鸡肉”。这样的翻译似乎差强人意,但相比一些乱译的确大有改进。据报道某饭店把四喜丸子翻译成four glad meatballs;猴魁茶翻译成number one monkey tea;更有甚者,把童子鸡翻成了“还没有婚姻生活的鸡”,令人哑然。
在“民以食为天”并享有世界烹饪王国之称的中华大地,烹饪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尝独具特的中国美食已成为海外游客在中国观光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如果名称的英译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还会影响游客的食欲。因此中文菜单的英译十分重要。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物产,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其中饮食颇具代表性。二者在原料种类、烹饪方法、进餐方式、菜式命名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
美食食谱英文翻译版
1.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香、味、形如何,营养必须得到保证。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对美味的追求也几乎达到极致。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作为八大菜系的粤菜,其选料非常广博奇特,蛇为龙、鸡为凤、猫为虎、老鼠为嘉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几乎都在烹煮之列。
3.菜品命名的差异
中菜命名讲究文雅、含蓄和吉利,注重联想功能,寓情寓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除少量大众化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说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方法使菜名与原料之间并无明显关联。如:西施舌、八仙过海、佛跳墙、等。而西菜命名则相对直截了当,突出原料,虽少了艺术性,但更多了实用性。
二、中文菜单英译原则
菜肴名称首先表现为信息功能,这是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等信息的过程。菜单作为餐厅商品广告
之一,具有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中国菜肴的命名多富于艺术性,为了提升菜肴的品味和档次,许多菜名文化蕴含丰富,牵涉到人名、地名、动植物名、贵金属、玉石名、自然景以及谐音词等。基于此,菜
名的翻译要跨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上的双重障碍,想要让英美人理解并接受中国菜名,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餐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中的翡翠不过是起装饰作用的新鲜蔬菜而已。再如红烧狮子头,当然绝不是某些饭店乱译的“烧红了的狮子头”,而是由肉丸滚上糯米而成,因像毛发竖立的狮子头而得名。如果将上述两例中的翡翠和狮子头直译为emerald和lion's head,外国游客不仅会感到费解,恐怕还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将其略过。
2.避虚就实原则
中华菜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含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中华菜名
讲究美的传递,但鉴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的联想效果,翻译中可避虚求实,采用转译或译意。
例如:百鸟归巢这道菜,实际上是鸡腿、猪肉、鹌鹑蛋加上竹笋丝的组合,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若要对等翻译,解释上要下一番功夫,且不符合译名的规范。因此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一些“文化菜名”(culturally loaded dish
names)寓意深远,相当部分是不可译的,所以通常只译其实名。例如:佛跳墙(sea food and poultry in a casserole);霸王别姬(broiled chicken cutlets with turtle)。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被用来为一些泽鲜艳、赏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人们常用“芙蓉”代表蛋清,把豆腐比作白玉,青豆比作翡翠,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
3.音译的原则
菜名的音译在翻译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英译汉。中国人在接受西方饮食文化时似乎并无多大障碍,既然汉堡(hamburger)、三明治(sandwich)、可口可乐(Coca-cola)、巧克力(chocolate)能被广泛认同,相信中国的jiaozi(饺子)、tofu(豆腐)同样会被外国游客接受。
总之,中菜名的英译应借鉴中菜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特,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了菜名信息,又有助引起食欲。
三、中文菜单英译策略及技巧
由于汉英语言差异很大,我们在把中餐菜名译成英文的时候,尽量将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让客人一目了然。
中餐烹饪过程复杂,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
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
中国烹饪对刀工十分讲究,素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剔骨(boned)、脱壳(shelled)、腌制(pickled)等。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丝(shredded ,切丁(diced)、切柳(filleted )、切块(cubed)、捣烂(mashing)等。
2.烹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
中餐的烹饪方法多得令人眼花缭乱,英译时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分类列举如下:煲、煮、炖。煲:stewed,如煲牛腩(stewed brisket );煮:boiled,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有软煮和硬煮(soft boiling and hard boiling)之分。炖:stewed。
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可用fry一词,但需加不同的前置修饰语。煎(fried or pan fried)、炒(stir-fried)。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炒蛋”的英译是scrambled egg。
烧、焖、扒。均可译为stewed或braised。如烧茄子(Braised eggplant)、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烘、烤。如烤面包(Baked Bread)、烤肉(Barbecued Pork)。如上面提到的,烤鸭应译为roast 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