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移民家谱七
1、(河南)西白仓村杨氏碑记
2003年夏于河南省濮阳市区马颊河东岸杨氏祖茔,该碑碑额上书“报本追远”,碑文记载“吾弘农(洪洞)杨氏自明初徙洪洞迁来,定居于濮北西白仓集,历明清民国至今已将六百年矣,赖先人之德泽子孙之自强家业昌盛人口繁衍久为濮北望族,维年代湮远,心记口传难免有失误之虑,于是有族谱之修,自此系统明支派清上下辈次有条而不紊,依谱检视一目了然。
吾濮北杨氏族谱之修始于大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四年由族人清和玉怀等诸公之倡议将白仓大召家谱修成,自此我白仓与大召之系统清支派明辈次上下而不紊,永无失纪之忧矣。
自光绪三十年至今(一九八九年)历时八十五年中族谱曾先后五次续修,其时间为民国五年(公元一九一六年),民国十九年(公元一九三○年),民国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公元一九八○年,最后为一九八九年。历次主持续修者大抵是振国玉磬等除以上诸人之处襄其事者大有人在,均有旧谱可查可限于篇幅兹不多赘。美食家失传食谱
凡事各有主者不独家谱为然也,主者倡之于先,众人和之于后,众志成城于事,始济吾杨氏族谱创修及数次重修苟无主者倡议于先众人和之于后,虽修谱事美恐事亦难成也,历次修谱诸人为修谱事备受辛劳有功全族其行可嘉原来者有以继之佘之愿也。或曰:修谱非易也,佘曰:修谱事关同族族人等深明斯义,莫不同心协力共襄斯举此,所以一呼而百应也岂有他哉。
据先人传说,濮北杨氏除白仓与大招之外尚有南旺贾村等支南旺已于一九八○年叙谱归宗,贾村亦于此次叙入,数支合谱犹百川汇海万流归一,诚盛事也。历次修谱概用毛笔书写,誊写者非一人,字体不一工整者固不乏人潦草者亦势所难免,良莠不齐有碍观瞻,今属第五次重修,族人共议族谱不再人工书写,拟用机复印,如此则字划一清晰醒目,虽花费较多,族人不计也。谱将付印,族人命余为序,余不敏岂敏为序谨书历次修谱大略□附管见是耶非耶,愿族中贤达有以正之则幸甚矣。族人开启沐手,世谊温逢之,族人世瑞、先波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初八日。
该碑碑额上书“流芳千古”,右联“美德长与天地在”,左联“英灵永垂宇宙间”,“一九九八年农历七月十五立”,“孝男常秀,孙学堂、孟,曾孙海生、新生、春生、海旺、海全、国俊,玄孙卫红、杨兵、卫光、杨强、彩庆、杨欢、晓庆、轲庆,来孙杨浩”。
2 、(河北)赞邑城南杨氏阖族茔中碑序
粤稽古皇创兴,立姓氏,别宗派,所谓以亲道教天下也。而后先传,累代可考者,于是乎有谱系。惟我始祖,按其世谱,原系山西太原府代州繁峙县籍。自有明国初,兄弟二人,迁于赞邑南关居焉。嗣后,兄则南迁,未知所之。弟则讳成,赘于南关郑门为婿,随编入在城社一甲,历传一十二世,或登仕籍,或游学庠,或力耕田,其间不胜缕述。但经兵燹之馀,劫掠无存,谱牒已失。而论者窃有隐忧,谓夫世远则前无稽,人湮则易迷,徜于此而不为之勒石,以垂不朽,则后世子孙或卜迁异域,支庶散处,至见面不知为同姓者有之,或率意命名,至以先人字讳,呼子弟者有之,况实迹已封锁可考,后即有尊祖敬宗之意,欲起而正其伦次,正其位号,俾昭穆森然,昭若眉列者,其孰从而正之。于是,采诸故老所传,访诸族长所志,鸠工材立碑记,备注字讳于上,细分宗派于旁庶,世虽远而不至前无稽,人虽湮而不至后或迷也云尔。至于子孙繁衍接是统而再叙焉,是又事之未可量者矣,请为之,赞曰:“茔建于兹,竹苞松茂。卜世卜年,克昌厥后。勒石颂功,山陵同寿。世世鉴之,俾无狂谬。”康熙五年岁次丙午季春清明之吉,七世孙庠生杨天玉等仝勒石。
3 、(河北)钜鹿牛村杨氏祖碑记
杨氏迁坟已十其世矣,溯其始,世居山右(西)洪洞。而今封之国后,伯桥封杨侯因氏焉。明洪武初,迁此钜鹿牛村迤西,遵昔先生,其始祖越四世。
邑庠生会夫先生迁葬此土,盖杨氏四世祖也。六世孙不朽,又恐后之不知。犹今之不知昔也。因捧谱溯其世流之自谋序于余等,阅其谱因子命勒石以志。
同治三年岁次甲子桐月中浣,碑记载:“该村位于镇政府西北5公里,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刘姓墓碑》记载:始祖自明初于山西洪洞县迁至滑邑杨梁。迁来时因村周围大杨树很多,司供盖房作梁,故名杨梁村。”
4.(河南)杨梁村村碑
该碑记载:“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命名为杨营。”
5 .(山东)杨营村村碑
该碑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杨氏祖由山西迁居古屯后迁此建村,因位于小流河东岸,村民杨氏以摆渡为生,故四乡送名杨家河口,简称杨河口。”
6.(河南)常袋乡杨沟五老维秀后杨氏家谱序
概论,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宜当有谱。有谱可彰明昭穆,有谱应按期续修,况我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号称:“关西世第,四知家风”。续谱乃后世者义务,文墨人天职。据载:元代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又加泰元、顺帝期间水、旱、虫、天灾,中原人口伤亡凄惨。传言:“赤地千里,路断人稀,大街弃宝,无人拾遗。”因而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官府曾七次征泽、潞、沁、汾等县,有丁无田、丁多田少,黎民集结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左侧广济寺内,押送到河南、河北、陕西等地落户,我杨氏兄弟十人中,推理亦在其内。今虽一、二、三、四、六、八老无定居资料可查,但洛阳西北杨沟村有五老,井庄背后沟脑有九老,樱桃沟(英古村)有十老,河北延津县有七老安家,实属万确。
从老谱查吾五老维秀后,自清朝嘉庆年(1808年)经咸丰(1860年)到民国(1923年)三次修谱,计115年,民国十三年至今又间隔70年整,数十年之久,世事沧桑,尤以十年动乱,各支族家谱失之八九。
吾1993年7月15日返乡祭祖,偶见杨氏五老家谱一册,阅后萌生续谱之念,思之不续有愧,续之维艰,今日不续,日后更难。后在文杰叔、石头兄、书楷弟的支持下,决心下定,力推
万难,走村落、访老人、知音、亲执笔、详寻查、几对照、发信、坐催,召开各村代表研讨会,按怀珍、怀璞、怀琦、怀瑜兄弟支脉,从八世杨世戴起到二十三世止,仍以男丁编排列序绘制“引孙图”表,终于1993年终初稿落成。后因资金不到位,报表不齐全,又有蜚言相阻,则忍痛搁浅。
近年,常有参修者询问续谱一事,尤以庙坡杨石头、药铺外家弟杨书楷、卢村杨文焕、汤庄村杨慎贵,续志不减。适逢庙坡二十世孙杨守斌,急公好义,志愿承揽印刷和资金,令人钦佩,又有十九世孙杨希民艰辛编绘,方获今日(1998年)止谱告成。憾者,解放前逃荒外出户无力联系;解放后随工作外迁户子女亦有漏续,又因吾等年皆古稀,1993年至今,无力继续此项,犹待于下次修谱补遗。修者才疏知浅,难免失误,祈望指正。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十九世孙维华(慎鹏)编撰 ,参修续谱者十六世孙文焕、十八世孙文杰、十九世孙石头,书楷慎禄、慎贵、慎龙、慎兴。
7.(河南)券门杨氏家谱序
据“杨老坟”(现称名四知陵园)大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62年)碑文记载:始祖讳澄,原籍山西晋人也,自大明洪武十四年,迁至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城北二十五里券门杨占业。我氏至今已有
六百四十四年,原始家谱失落于世,无作考证,惟一以幸存的古墓碑记载为史证。另据大清康熙二年现存碑文记载:杨氏四体字派,以子孙云。
8.山东)郓城县南关《杨氏族谱》序
木生本,水发源,山有支派,此天地生物胥有根基,以传万世而不绝也。况人为万物之灵,能不报本念宗而有统绪乎。且我杨氏历为大族,原籍山西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人也。自大明洪武二年,迁于山东郓境以来,始祖兄弟三人,皆分处栖身,长居郓城西北五十里后杨集,次居郓邑南关,三支居后杨集南二里前杨集,各居一处,历有年矣。于今,恐经日久族宗失传,遂修族谱以传后世,此民国二十年事也。今民国念七年倭寇侵华,兵荒马乱,复恐失吾族谱,恭录多部,易于保存,免于万一,又绪起报本追远之心,匆邀族人,沐手重修而垂后世不泯云。该碑记载:“明季大乱杨氏祖有才由青州府诸城县南门里迁此建村,以姓命名南杨庄。”
该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程氏祖思礼于山西洪洞县奉命迁此建村,以人名村曰,祖思礼屯后逐渐扩延形成四里长街之大村,1912年防溢□分筑前后两寨,杨寨居前故曰前寨。1958年后,以前寨杨姓较多复改名杨寨。”
9.(山东)崔寨村崔氏碑记
2003年12月5日于山东省东明县。“据《崔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十二年(一四一四年)崔氏祖从山西洪洞县仁孝村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崔寨,后因村庄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在东,故命东崔寨。一九八九年四月立。”
墓碑碑文(碑阴)记载:“吾始祖山西省洪洞县仁孝村人也。自明朝永乐十三年惟仪祖迁河北省开州府,移山东省东明县怀良村,东至古路沟西至草庙为记,依姓起村名即崔寨村……”前清处士先祖考讳顺,卿字殿臣妣德配程孺。
人崔公之墓(碑阳),碑额上书“水源木本”,右联“承祖宗冰霜雨露”,左联“报先人春祠秋曾”。中间字为“前清处士先祖考讳顺卿字殿臣妣德配程孺人崔公之墓”。
10.(河南)清凉集崔谢张陈序谱碑
溯自元顺帝不君,天下鼎沸,刘福通、韩林儿等盘踞亳城,掠地攻城,豫东淮北之地,废为战场。民生其时,不死于兵,即死于疾,其生存者盖亦寡矣,故明太祖定鼎之初,即下诏迁民。时有崔公金明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名士也,家亦在迁中,公念半去半离乃为令制,而
骨肉分散实为难堪。因携四子同来,分为崔、谢、张、陈四姓,卜居于邑之艮方清凉集,使分门别户,各占土宇村落。一姓虽分四姓,四姓乃属一脉。即开越制之嫌,更免生离之悲。又恐久而易疏,因将四姓祖茔交互而葬,以志不忘。其为后人计,亦可为周而密矣。厥后各姓户族蕃衍,家业扩充,南北分居者四五十里,蒙业而安者十四五村,虽非名门世胄,亦邑东之一大望族也。使无谱以联属之,则班次之间有不错乱者乎!爰于民国十三年三月间修谱功竣,崔象斋、谢君贯琼、张君文敬、文光、致远等,复聚而议曰:“今者虽成书,一经兵燹,仍为易失,是谱之寿世不如碑之延年,于是便议立碑于前墓祖始,以垂永远。议定问记于愚,愚素不文,然念张君文君、谢君贯琼与我有朋友之义,象斋、文光与我有师弟之情,致远则又与我有姻亲之关,是不忍辞也,爰抒俚语以志之,不敢言文也,谨将其村庄罗列于左。清庠生当选县议员后充小学教员 孙步丹撰文。清庠生师范学校毕业后充小学教员 崔象斋书民国十三年吉月谷旦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