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教案:大寒节气吃什么
二十四节气教案:大寒节气吃什么
1月20日大寒,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古人将(农历)十二月称为大禁月,“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这一时节,即使每每稍一回暖,便是大冷的前兆,“一日赤膊。三日头缩”(又作:赤作脱头,缩作龌龊)。
人们既惧怕寒冷,更担忧该冷的时候不冷。“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三白,有益菜麦”、“大寒无寒,清明泥潭”。
常言道:“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大寒,本是“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时节。但这些年,气温往往是不按常理出牌,大寒不大,小寒很小。例如2012-2013冬季,是早早地冷在了冬至;2013-2014冬季,是晚晚地冷在了立春。2014-2015冬季的大寒,恐怕又是不大寒。
节气美食食谱大全
①今天17时43分,迎大寒节气;
②此时节风大,低温,寒潮南下频繁,要注意保暖;
③大寒时节是皮肤瘙痒的易发期,要注意饮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煎炸、辛辣、烟、酒、腥发之品慎食;
④“晴冷”天气持续,空气干燥,保暖的同时注意增加室内湿度。
苦寒吟
唐·孟郊
天寒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
-时食-
菠菜、木耳、大蒜松子、羊肉、腊八粥
大寒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由此往后,便是立春,新的轮回复又开始。一年的消息在这天寒地冻里终于走向尽头,腊八、小年、除夕等节日亦纷至沓来,故而大寒往往也是
民俗极为开放而无禁忌的一段时间,人称“乱岁”。今年的春节姗姗来迟而位于立春之后,然而随着时日推移,渐渐也能感受到大地回春的况味了。对于新春的期待和过往的盘点尽数融化在各喜庆的年货、烟花、家宴之中,新的一季,蓄势待发。
时令蔬菜
菠菜
春菜(节选)
宋·苏轼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
和一般叶用蔬菜略有不同,菠菜的'口味丰腴,让人颇有珠圆玉润之感;而碧绿叶配以殷红
肉根,又有别样的赏心悦目效果,“红嘴绿鹦哥”的别名也是由此而来。美食家如袁枚对它的烹饪颇有心得,道是“菠菜肥嫩,加酱水豆腐煮之,杭人名金镶白玉板是也。”更盛赞之“虽素尤浓”,连其它更多佐料也不过是画蛇添足罢了。而菠菜的好处又远不止于形味,清朝的食疗大家王士雄在其《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菠菜,开胸隔,通肠胃,润燥活血,大便涩滞及患痔疮人宜食之。”尤以养血滋润的功效为人所知。
菠菜,出自《Flora VonDeutschland》
菠菜在中东地区的栽培已有逾两千年的历史,中国的菠菜据说是在盛唐年间由西域波斯(即今日的伊朗)一带进贡而得,这也是其古名“菠薐菜”的由来。常见的菠菜又可分为尖叶和圆叶二种,前者质地柔嫩而涩味少,后者则叶片肥大,肉厚味甜;此外华北地区又有冬播春收的,俗称埋头菠菜,各自风味略有不同。欧美人对之亦颇为青睐,常作为速冻、罐头、酱汁及拉的材料。
时令食材
木耳
木耳生于腐木之上,形似人耳,遂而得名。此外又有木蛾、云耳、木机等多样别称。据说其材质的好坏也极大地来源于所附生的木质,如生于桑树之上者称桑耳,生于槐树之上者称槐耳,各各品性略有区别。日常所食的木耳主要可依其形态分为两种,即毛木耳和光木耳,一则平滑细嫩,多用于做菜、煲汤,一则肉厚质脆,表面粗糙,更加合适的烹饪方法是凉拌。
木耳,出自《Coloured Figures ofEnglish Fungi or Mushrooms》
由于主要产自林间,我国的东北、云贵等多林木地带都是优良的木耳产地,不过生鲜木耳含有大量感光成分,食用易引起光过敏,而暴晒并经水浸泡后则能有效除去。和银耳一样,木耳极大的好处是清洁调理肠胃,并有显著的抗癌、抗衰老功用,在补血方面也更胜一筹。
时令食材
大蒜、腊八蒜
虽是汉朝由西域引入的舶来品,但据说早在南北朝时代,蒜已经成为主流的食材之一,及至唐宋年间,食蒜已蔚然成风,各烹调手段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清人所载各食谱中,大蒜的制法林林总总有数十样之多,总体而言却都集中于北方,想来许是因为这等味道激烈之物也并不适合宛转轻淡的南方风水罢。
大蒜的浓烈气味常常让人敬而远之。然而比之下锅烹炒后爆出的蒜香,以及强效的杀菌消炎功用,却又的确难以他物替代。常见的大蒜依据外皮颜可分为紫皮与白皮二种,前者瓣少肉厚,辛辣味也明显,北方地区更为常见;而南方人日常所用的大部分是辣味较淡的白皮蒜,其中亦有大瓣和小瓣之分。不过,除却蒜瓣,大蒜的茎叶也是不陌生的食材,效用与蒜瓣类似,口感却稍显温和。
又,腊八蒜则是于腊八时节将蒜瓣泡制于米醋之中而来,虽然简单,但也是华北地区常见的重要习俗。稀奇之处在与泡成的蒜瓣泽青翠,别样的酸辣风味也是享用面食时的最佳伴侣。
时令食材
松子
秋夜寄丘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并非所有的松树出产的松子都香美可口,如今人类所食用的,主要是红松、白皮松、华山松之类的种子。我国最早的食用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其时即有“百日身轻,久服成仙”的说法。虽是夸张,但也的确道出了松子的难能可贵。至后来的多部食疗本草古籍中,多有记载其滋润、延年、美容效果,故而现今又有“长寿果”之名。
松,出自《日本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