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仓
南新仓位于北京平安大街东端,却隔断了红尘喧嚣,远离了名利浮躁,犹如一幅飘逸恬静的图画。
画中,无论是镶嵌平直的街道, 还是挂满沧桑的仓廒,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南新仓长长的青条石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足音。
把著名客家美食的食谱带回家古韵
南新仓与故宫同龄,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元代修浚京杭大运河,明代永乐年间开始在京都大规模构建粮仓,把江南的漕米、物资运往京城各个仓廒贮存。当时京师十三仓之一的南新仓毗邻东护城河,靠近朝阳门,地理位置非常便于运输和卸载货物。岁月流转,如今只有南新仓被保存了下来。
作为皇家粮仓,南新仓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其建筑呈现出一种贵气,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古代仓以廒为储藏单位,每个廒面宽约24米,进深为17米,高为7米。到清乾隆时期,南新仓已有76廒,意味着最少可以储粮1亿斤。如果折成基本储量为10吨的集装箱,南新仓
总储藏量就相当于5000个左右的集装箱。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南新仓一直作为存放日用百货商品的仓库。2004年7月,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组建后,在一商集团的领导下,经过5年不懈努力,使南新仓华丽转身为特商业街区,成为京城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
近千米的步行街上,古老粮仓与仿古建筑、现代化大厦相互呼应、完美融合,30多家国内外名牌企业和知名商家汇聚于此。传统的名茶,浓郁的咖啡,质感像丝绸般柔和的酒液,醇厚中透出活力,芳香中极尽陶醉。内地传统风味美食,香港私家菜,台湾精品菜,法国大餐,日式料理……缤纷中不乏精致,富丽中满溢芳香。中外画廊、影视文化俱乐部涌动着艺术的激情,曼妙的昆曲唱腔尽展东方艺术的精粹……在600年皇家粮仓的烘托下,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展示着精致高雅的品位和令人难忘的美。
食谱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仓,作为贮积的场所,事关民食。南新仓作为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皇家粮仓建筑,储积的功能被形象地比喻成老北京的“胃”。至今,这个“胃”依然健康如初。
在南新仓众多商家中,应属大董烤鸭(前身是北京烤鸭店)的名气最大,其“酥不腻”烤鸭得到中外宾客的一致首肯,鸭皮酥松,入口即化,低脂少油,果木烧烤,香气四溢,不仅满足现代人的口味,而且引领了餐饮消费的新时尚,将传统的北京烤鸭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酷客是一家集沪、苏、浙风味面食之精华的餐厅,环境典雅,主打菜系除了口味纯正的上海本帮菜、城隍庙蟹黄小笼汤包,还有其他精致的南方美食,如苏氏红汤面、杭州片川面、四喜泡饭、上海菜饭、上海炒年糕、鲜肉汤圆、酒酿圆子等,无不透着江南水乡的清新与淡雅。
经营台湾精品创意菜的饭前饭后餐厅,首创名人家传菜,让宾客体验名人的家居文化和家传美味。比如以一首《新鸳鸯蝴蝶梦》唱红大江南北的台湾歌星黄安提供的两道家传菜干贝白玉和胡椒鸡,就让宾朋品尝到了传统的台湾客家美食,留下了美妙的回忆。
曲艺
600年的南新仓里正在上演已有600年历史的中国昆曲。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是中国现存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世界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发源于明朝(14至17世纪)的苏州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表演注重歌唱与念白、舞蹈与身段巧妙而和谐的结合,演员行当分明,各有表演的特殊程式和技艺,通常以竹笛、小鼓、梆子、铜锣、铙钹等乐器伴奏,突出表演中动作的节奏和演员情感的传递。其丰富的戏剧表演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代戏曲剧种的发展,比如京剧和川剧等。但因为过于风雅繁难的表演风格,昆曲于18世纪开始逐渐走向没落。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使古老艺术再逢春。
2007年5月18日,南新仓引入厅堂版昆曲《牡丹亭》的演出。戏剧导演林兆华和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联袂寻文化复归之路,抛弃清末以来舞台式的戏曲表演形式,首次动用昆曲“家班”演出形式,舞美设计充分尊重南新仓建筑原貌,现场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无穷魅力。
至今,《牡丹亭》演出已达300多场,慕名来南新仓观看《牡丹亭》的各界名流和海外游客
络绎不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在娱乐盛行的舞台上,厅堂版《牡丹亭》能够让我们有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喧嚣浮躁的现代人感受到宁静,欣赏到优雅,触摸到婉约。
南新仓,既有沧桑的美、厚重的美、历史的美,也有时代的美、时尚的美、和谐的美。聆听南新仓,就像一首不老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