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  本人曾用四逆汤,附桂理中汤之类方剂
欲散病人之脾肾之寒,谁知有些病人竞不饮水而小便增多,
二天之内减了八斤,而且不反弹,
因为肾寒去阳气复,水液自可气化,不利水,水自利,不减肥,肥自减,可供参考。
四逆汤
四逆汤,中医方剂名。为温里剂,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治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临床常用于心衰、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因误汗、过汗所致得休克等属阴虚阳衰者。
歌诀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急投此方可回阳。
组成
附子、甘草、干姜
用量
炙甘草6g,生附子10g,干姜6g。减肥美食做法大全汤类食谱图片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义
本证多由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以回阳救逆为主。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部吐利。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为君药。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为臣药。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缓与干姜、附子峻烈之性;三则调与药性,使药力持久。故甘草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生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温里回阳之力大增,就是回阳救逆得常用组合。
运用
本方用于心肾阳衰寒厥证,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面苍白,舌苔白滑,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禁忌
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本方纯用心热之品,手足温与即止,不可久服。真热假寒者忌用。
附注
附方1
通脉四逆汤
组成
附子、干姜、炙甘草。
用量
生附子20g,干姜 9-12g,炙甘草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功用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
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
方义
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等,就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得基础上重用干姜、附子以回阳复脉,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加减化裁
若吐下已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面赤者,加葱;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呕者,加生姜;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附方2
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
甘草、附子、干姜、人参。
用量
附子15g,干姜25g,人参15g ,炙甘草30g。
功用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主治
少阴病,气脱阴伤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
出处
《伤寒论》
附方3
白通汤
组成
葱白、干姜、附子。
用量
生附子10g,葱白四根,干姜3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方义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就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与阳,就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
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就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均就是“反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