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谈饮食
作者:李倩茜
来源:《祝您健康》1983年第01期
        孙思邈,人称“药王”,是唐朝杰出的大医学家。他毕生的医疗经验及一整套养生,养性方法载于他九十三岁时撰写的巨著《千金方》中。今就孙氏的饮食思想,作一粗浅介绍。
        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药王”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什么才为食宜呢?他认为“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每学淡食。“淡食”包括清淡素辰及低盐饮食两个方面。他的观点是;“咸多促(短)人寿。”这和现代医学家认识是一致的。食盐量过大易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而高血压所致的脑溢血和心脏病已是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这里的“淡”,还含有多进素食的意思。
        孙氏著作中所列素食有六十种左右,除我们市场常见的家常蔬菜外,还有大量被为野菜、中药的菜蔬,如荠菜、芥菜、芫菜(香菜),紫菜、莼菜等。他对金针菜、茼蒿、荠、芥、苋、芹、苦菜、竹笋,薤白、韭菜,杨杷叶、蒿苣,萝摩叶(天浆壳)的评价尤高。据现代医学分析,素食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能提供大量的矿物质(钙,磷、铁%,这对维持机体酸碱
平衡和血管健康有着重要作用。(2)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叶绿素,有一定的防癌效果。(3)蔬菜含有大量纤维索,有助于糖,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并可减少机体对胰岛索的需要,糖尿病古称“消渴”,患者食之甚宜。
        纤维索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利大便的排出。目前发现,世界各地的长寿人,一般都较少进荤的。
        孙氏推崇吃豆类食品,(包括豆豉、豆卷等等)并把它们与稻、麦台餐作为主食。今人把大豆奉为“营养之花”,因它含有蛋白质36.3%,脂肪18.4%;其每市两即含蛋白质20克左右,这相当于2两多瘦肉,或3两鸡蛋或一斤2两牛乳中的蛋白质含量。所以久食它能“益气多力”。
        他主张多吃面食,他认为麦子“令人多气”,而大麦能“消渴除热”,夏天尤宜;小麦能养心安神,心病失眠者颇合。
        孙氏将葡萄、藕、大枣、覆盆子、芡实、胡桃视为果中佳品,“久食轻身耐老”。
养生必吃10种美食食谱
        孙氏并不反对荤食。因为荤食功能“添髓强筋,补中填骨”。但应吃得适当:“勿使脯肉丰
盈”“每食不用重肉”,重者,大量之意。的确,现代医学认为,动物性食物的供过于求,是肥胖病,高血压、直肠癌等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可贵的是,孙氏对妊娠逐月养胎提出的饮食要求,是为了“要使所生子女尽普尽美,健康聪惠”,显然,那是一份珍贵的古代“优生食谱”。
        孙氏还提出“仍节饮食,是以养性者”的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早饭清淡一碗粥,夜饭少吃莫教足。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数而多,多则难消化,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莫强食、莫强饮”。事实上,每餐吃七、八成足矣!暴食、暴饮容易得急性胃扩张、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不可不慎。为了减轻胃的负担,他要求:“美食须热嚼,生食不粗吞。”这里的生食指水果,其它是不宜吃生的,故指出“勿食生菜、生米、生小豆、陈臭物,莫食无鳞鱼”。从现在的观点看,生的多有虫卵,而“陈臭物,无鳞鱼”(指死鱼)是引起食物中毒、胃肠炎的原因、尤其在“夏至以后至秋分”期间,人的胃肠功能低下,食物容易变质,更应注意饮食卫生。
        胃肠的消化功能是靠大脑皮层管理、支配、调节的,因而食时心平气和,精神愉快,才能有利消化,有益健康。否则可诱发溃疡病。正如孙氏所说: “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