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篇一:山西饮食文化
山西饮食文化
面食之乡: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
化的发祥地。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
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大自
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
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
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
旅游资源。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饮食习俗:
山西百姓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是非常独特的。特殊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
等因素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了山西人特殊的饮食习俗。嗜好面食,兼喜汤食。除了盐醋之外,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
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除了盐醋之外,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
餐小菜和烹调佐料。
独特的山西饮食文化
摘要: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的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别有一番风味。香甜的陈醋,甘醇的汾酒,各的面食加上独到的小吃,每一
个都让人难以忘怀??
关键词:山西文化老陈醋面食清和元头脑
内容:饮食文化,是指饮食食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原料和产品的生产制
作过程,及其对于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文意义。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国这个东方文
明古国,之所以国家恒久保持统一,民族不断走向团结、繁荣、昌盛,这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因果关系。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有特,经世而不衰??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历史成就了独特的山西饮食文化。山西处在中华文明曙光最先出现的黄河腹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积淀丰厚的饮食文化遗产,是当今世人所瞩目的。在这块土地上,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古老的芮城西侯渡文化、襄汾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文化都出现在这块土地上。尧、舜、禹在这块土地上建过都、立过业,古往今来的许多英雄伟人都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养育了英雄伟人,而英雄伟人又为这块土地增添了辉煌灿烂的光彩。春秋战国以来,山西就成为民族交往的区域。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在交往中直接和间接地相互吸收、融合,从
而丰富了三晋文化的内涵。山西商人、山西票号遍及全国及欧亚大陆,强大的商业活动给山西饮食文化的发展输入了营养,引进了各地及欧亚大陆的饮食传统,形成了以商家为主流的独特的饮食风俗。
美食天下面食食谱大全图片甜美的陈醋
说到山西美食上,首先我们想到的便是它的调味品老陈醋。山西老陈醋堪称一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代,在经过无数代山西人民的试验改造后,形成了现今的老陈醋,如今的老陈醋甜而酸香,不仅仅用在美食的调味上,在杀菌、美容、消毒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功效,为广大华夏子民所喜爱。再一种饮食液体要属汾酒了,清香可口,
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悠久的制作历史。口感清香,入口犹如丝绵一样润滑,落入腹中更是香甜益胃,饮后带给人独到的韵味,意蕴悠长,令人发生无尽的遐想,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为世人所乐道。
特刀削面
那说起山西的美食也是滔滔不绝,“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201X多年的历史。在面食的种类上,有拉面、刀削面、焖面、各种窝窝头等等,每一种面食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口味,山西的拉面技术工艺精湛,出面后的面条均匀圆滚,入锅后在锅中翻腾犹如代代蛟龙,诱惑人的食欲。
说起山西面食,首当其冲的便是刀削面了。它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
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
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
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
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
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
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
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除了刀削面山西还有好多特面食剔尖、擦面、揪片、河漏、拨鱼、猫耳朵?? 每每想起就让人垂涎
美味的小吃
说起山西小吃,不得不说的就是太原清和元头脑。又称作为八珍汤,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
的汤。在吃头脑时,还要佐以腌韭,作为药引。头脑实质上是一种用以
篇二:山西饮食习俗
一、山西人的饮食特点
山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山
西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
民以食为天,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
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
以萝卜、豆腐及腌菜。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
兴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二、饮食习惯
1、日常饮食习惯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
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
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
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
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
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
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
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
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
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2、礼仪往来饮食惯制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
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
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
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
茶相待。
走亲访友,必备自制的白馍等食品,忌带双数。主人不全留,走时回赠自家食
品或土特产品。
红白喜筵,饮食规矩更为讲究。分普席与主席,娘家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上
宾不到不能开饭。酒壶、酒盅、筷子要先于其他人而摆好。坐次依右为上,依
尊长秩序安置。旧时方桌安坐三面留下一面不兴坐满。如婚礼、乔迁、得子、
店面开张,庆功、祝寿、团聚、接风等,讲究猜拳行令,豪饮尽醉。过去,老
者们划拳轻缓文雅,如吟如唱、颂词华美朴实。酒行至高潮,主人依次与每位
客人同干一杯,叫“打通关”。
请人吃饭要事先发帖或上门口头邀请,俗叫:“安人”,特殊贵客,要在饭前
冉去请接一次。
大部分农家在做完婚嫁喜筵,要分送左邻右舍吃食,以便增进情谊。
3、信仰饮食制
供神祭祖,不得供吃剩的食品。要有专门的供器,多供奉干粮和菜肴、果品,
不供汤类。供神多为单数,祭祖需是双数,一般为四。平时改善生活吃些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