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治感冒中药有良方
博大精深的中药药性纷繁复杂,而位于沿海的泉州地区,在万物生发的春天时节,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特定的季节,使这一地区的人湿气较重、感冒多发。如何祛湿养生以及药膳调理是许多市民都非常关心的事情,我们且听泉州本地的名老中医从中药药性入手讲解如何对症祛湿及预防感冒。
辨别祛湿药物分辨祛湿部位
湿邪易侵犯人体下部,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针对不同的致病湿邪,祛湿药大致可分为四类: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祛风湿药。
祛湿药物易耗伤阴津,体弱多病者慎用
如今正处春雨绵绵之际,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容易导致人体内湿气加重。此外,泉州位于沿海,特定的地理因素让这一地区的人体内湿气较重。
“湿”从字面上看与水有关,具有液体的属性。湿性重浊,“水往低处流”,故湿邪易侵犯人体下
部,表现为水肿、身体沉重困乏或四肢酸痛。湿性黏滞,即可出现秽浊、黏腻的症状,如腹泻、小便浑浊、大便稀薄、妇女带下等;而且病程长,缠绵难愈。
刘德桓说,中医把凡能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人体内湿邪致病的药称为祛湿药。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时,外湿宜散,内湿宜化、宜渗,针对不同的致病湿邪及所表现的不同症状,中医将祛湿药大致分为四类: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祛风湿药。
第一类药可祛除散于肌表或脾虚引起的湿邪;第二类药用于水湿内积引起的水肿、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第三类药用于湿邪与热邪同时致病的情况;第四类药用于风邪、湿邪共同引起的,主要是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病变。此类药多辛苦湿燥或甘淡渗利,易耗伤阴津,故体质阴虚者、病后体弱者及孕妇应慎用。
芳香化湿药:祛除脾虚引起的湿邪
芳香化湿,运用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以水湿病证的方法。芳香而温燥,具有化湿健脾之功。常用藿香、佩兰、紫苏叶、白豆蔻等,并配合淡渗利湿、燥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如香苏平胃散、藿朴夏苓汤等。利尿祛湿的美食食谱
若湿困脾胃,运化失常,证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大便稀溏,苔白腻而厚,脉缓等。治宜芳香化湿,理气和胃,方用香苏平胃散。若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脘脾闷,不饥不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芳香化湿,宣透气机,方用藿朴夏苓汤。
代表药物: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若湿阻中焦、脘闷纳呆者,与佩兰等同用;若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2)用于呕吐、泄泻等。若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若胃寒呕吐者,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连、竹茹;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3)用于暑湿症。其治暑湿,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4)用于发热恶寒、胸脘满闷。配伍紫苏、陈皮。此外,可治鼻渊,常可配猪胆汁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利水渗湿药:用于水湿内积引起的症状
利水渗湿,指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一类药物,也叫利水渗湿药。是中药中的利尿药,但也不完全等于利尿药,同时兼具抗菌、利胆等作用。
湿有两种含意,一是有形的水分在体内潴留,形成水肿,尤以下肢水肿明显者,宜用利水渗湿药消除水肿。二是痰饮,黏稠的液体为痰,如慢性支气管炎就有大量痰液积留,胃炎等会引起水分或分泌物在胃内积留,以及体腔内的异常液体(胸水、腹水等)都属于痰饮,可适当配合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中性味多甘淡平或微寒,有利水消肿之效。主要用于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肾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悸,以及水走大肠引起的水湿泄泻等证。常用药有茯苓、猪苓、赤小豆、薏苡仁等。
利水渗湿药忌用于阴亏阳少的病证,对脾虚水肿应以健脾为主,不宜强调利水。临床应用时,宜按病证选用药物,并适当配伍。
代表药物:茯苓
【别名】云苓、松苓、茯灵。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心、脾、肾经。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应用】(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证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人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
白术同用。治痰湿人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剂:3—45克。丸散:3.18—9克。
【注意】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两邪致病的病症
清热利湿类药物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或湿从热化的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等证。常用的药物有泽泻、车前子、滑石、海金砂、金钱草、木通。
代表药物:滑石
【别名】液石、共石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症,可配车前子、木通等品;用于湿热引起的水泻,可配合茯苓、薏苡仁、车前子等同用。对暑热病症可配合生甘草、鲜藿香、鲜佩兰等同用;治湿温胸闷、小便短赤,可配合生苡仁、通草,竹叶等同用。此外,本品外用还能清热收湿,用治湿疹、痱子等,可配石膏、炉甘石,枯矾等同用。
【用法用量】10-20g。外用适量。
【注意】脾虚气弱,精滑及热病律伤者忌服。
祛风湿药:祛除筋骨风湿之邪
风湿药善祛除肌肉、经络、筋骨关节之间的风湿之邪。此外,还分别具有散寒止痛、舒筋活络及强筋骨等作用,故适用于外湿而挟风寒之邪侵入肌膝、经络,进而深入筋骨关节而成的风寒湿痹症。
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
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常用药有独活、威灵仙、木防己、木瓜等。
祛风湿药多为辛温燥散之品,容易伤阴耗血,故阴虚血亏者当慎用。若病程较长,祛风湿药,经久不愈者,可制成酒剂、丸剂或散剂服用。
代表药物:独活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肾、膀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