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12级农学一班
赵晗舒从建国以来,中国便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大到政治性变革小到百姓吃穿,可以说中国穿上新装来向世界展示自己。那么就百姓饮食问题,都发生了什么的变化呢?
时代特征:6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流行语句:“吃了吗?”
六十年代初,全国上下都在大炼钢铁,把家里的铁——当然包括锅,都给收走了全国既闹饥荒,又没了锅,吃就成了问题。
那时候,地里只要是绿的东西都塞到嘴巴里吃了,诸如树叶、野草之类的也难逃被吃的命运——这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时期。
所以,从那时起,人们见面互相打招呼就有了这样一句话:“吃了吗?”
主食一般就是玉米、高粱米、红薯等杂粮,做成玉米贴饼、窝窝头等。聪明的巧妇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天
才般的做成什么槐树花贴苞米饼子、榆树前贴饼子、榆树面拎煎饼等“美食”调剂一下饮食结构。至于大米、白面等,只能在年节的时候打打牙祭!
零食,几乎是零——没有!
代表菜食:【蒸苦类】
“苦类”这两个字许多人也许不知为何物,顾名思义,它绝不是
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而是一种以野菜为主,聊以充饥的食物。当时,农村因为吃不饱,尤其是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为了既要节约粮食还要填满肚子,不得不打这种野菜的主意。
这个年代咱没赶上,据老人讲,要说野菜中最上乘的当数苜蓿,苜蓿那时当作饲草,一年可以收割两茬。这东西是修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嫩绿的苜蓿芽无论是蒸苦类还是蒸菜窝头或是拌或是炒都好吃。
如今农村人远离了野菜树叶,没想到如今的山野菜反倒身价倍增,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饭店的桌面。
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都想藉此换换口味,涤荡一下满嘴的油腻。说实在话,这东西不需人工栽培,远离了化肥农药,你说它能不绿么?!
时代特征:70年代,风云变幻的岁月
流行语句:“谁家过年不吃顿红烧肉啊!”
这个时期,人们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的束缚,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这个年代的前半期,红烧肉还几乎是人们过年团圆小聚时的一道盛宴——“谁家过年不吃顿红烧肉啊”!到后来开始一点点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此时的家庭饮食特点,还是以解决温饱为主。
饭店的饭菜品种单一,主食以“傻”、“大”、“黑”、“粗”为特。
主食有馒头、油炒饭、闷锅饭、滤米饭(把大米煮五、六分熟捞起再来蒸)、机制面条等,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馒头显得有些黑。饺子一般还是在过年的时候吃。
蔬菜类也相对较少,主要有以土豆、鸡蛋、雪里蕻等。
这个时候能记住的零食、营养品也算有一些了,比如爆米花、棉花糖、麦乳精等。
代表菜食:【红烧肉、枣饼子、炸辣子】
说到红烧肉,就一定要勾起我满腔的感概,对此菜无限的热爱以及记忆宝库中其美妙的味道,瞬间就会一骨脑地喷薄而出。
其实红烧肉的做法挺多,流派也多,比较著名的苏式红烧肉、毛式红烧肉,此外还有本帮红烧肉、鲁式红烧肉等等。其实关于什么样的红烧肉最好吃,个人心中自有答案——那就是妈妈做的红烧肉。
这样的红烧肉就像过往的记忆一样,与人分享的只有照片,但鲜活生动和激情澎湃的时刻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滋味只有在心底独自咂摸。那袅袅的肉香,再混合着枣饼的香浓、辣椒的爽性,就会惹得你在心生温暖的同时不断咽口水……朵颐之间,醇厚的滋味中生出另一番感触来——原来,记忆里的红烧肉被思念碾磨出了乡愁,自己心底那些细碎敏感的情感被唤醒,内心中少不了的又是一番的翻江倒海、百感交集。
时代特征: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
流行语句:“记忆的不是吃,是感觉!”
这个年代家庭饮食目的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开始由吃饱转变到吃
好。老百姓的餐桌可以说是先苦后甜、不淡不咸。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的探索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平淡的物质生活与和睦的社会环境——不丰裕、不阔绰,温饱足食,不过不失。虽然当时的大米质量不如现在的优良,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日三餐白米饭已经基本不成问题,这时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记忆的不是吃,是感觉!”
菜的品种也多起来,但多是黄瓜、茄子等本地菜,外地菜很少。饭店也开始“走出去引进来”,八大菜系已在全国各地纷纷落户,洋快餐开始渗入。
这个时候的零食开始多起来,记我记忆犹新的有这么几种:烤红薯、爆米花、搅糖稀、棉花糖、果丹皮、酸梅粉、冰棍等。
代表菜食:【土猪肉爆干葱、开花馒头】
当时人们生活困难的时候,家里能买上一块猪肉做菜已经十分不错了。那时的猪肉味道怎么想怎么与现在的不一样,那种悦口养心的感觉总让人梦牵魂绕。
于是,回乡下寻原汁原味土猪肉的风气便悄然而起,饭店更是尽心尽力地去发掘各地土猪肉做材料,终于,土猪肉都摇身一变,成为这里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在山区里跑来跑去的土猪为什么吃起来有不同口感呢?原来,由于这些猪生长的活动空间大,猪体的脂肪燃烧得比较多,因此肉质结构就好,肉纤维就细嫩,其爽度便增加,吃起来也特别鲜美甘香。吃这种
蒸菜食谱简单好吃美食图片猪肉的时候再就着开花馒头,那这猪肉的特点就会一刻间表露
无遗,特别是带点肥肉的更为爽口,让你尝到猪肉的真味。
时代特征:90年代,突飞猛进的时代
流行语句:“今天我请客!”
90年代是真正的饕餮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各式餐饮遍地开花,洋餐进入餐饮市场,自助餐出现。百姓进餐馆尝尝鲜再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交往洽谈,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今天我请客”,极具中国特。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鲍鱼、海参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国各大菜系互相渗透,南菜北做,人们终于吃上了四川火锅,知道了什么是“麻辣烫”、“鸭血”等。
这个时期,蔬菜种类越来越多,肉类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
市面上饼干、蛋糕、巧克力、薯条、冰激凌和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孩子不仅有牛奶喝,有面包吃,水果、零食更是从未间断过——“垃圾食品”开始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代表菜食:【碳烤鲜鲍(黄金万两)】
吃过鲜鲍,但没吃过古城保定奇芳阁这样的鲜鲍——其金黄,其味鲜美。眼前的这“万两黄金”,不光外形美妙,就连烹制手法亦与众不同。大厨一反传统以碳烧手法来炮制鲜鲍,使鲜鲍的里里外外、每分每寸都充满醇厚浓郁的鲜美与丰厚的回味,同时也给这鲜鲍注入了醇厚的底蕴和灵魂。加上店内独有硬件设施,使美食物以至环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