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震(sǒng)  (qì)  水(fù)  味同蜡(jiáo)
抗疫期间美食食谱大全图B.狡(xiá)  (duo)  (chuò)  恹欲睡(yān)
C.驰(chěng) 摇(yè)  (suī)  挑拨离(jiān)
D.见(piē)  宿(xiù)  (lǔ)  忍俊不(jī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云霄  绚耀  骇人听闻 
B.辫子  竹蔑  沥尽心血  长途跋涉
C.俯瞰  萦绕  重峦叠障  惨绝人寰
D.褶皱  侥幸  自圆其说  雕梁画栋
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4.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A)这里有126公里海岸线,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滨州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
A.A    B.B    C.C    D.D
5.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的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定风波》。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C.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7.默写。
(1)读史使人明智,______,数学使人周密。(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2)大漠孤烟直,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4)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5)复行数十步,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8)我们学习不仅要做到学思结合,正如《论语》中所写的“ 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还要像《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那样“______”多向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名著阅读。(4分)
8.关于这种惊人的征战,将来有一日会有人写成全部的叙事诗的。这种征战,即使把政治和战事除掉,也是近代历史中,青年们的一种动人的成就。可是我暂时必须要继续我的故事,因为我们已经把红军会合在西北了。现在把主席所写的一首诗,拿来当作结束,这位指挥者既能领导远征,同时又写得一手好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文中的“我”是指______(人名)。
(2)学校正在开展“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请参与探究,分享你的发现。
【阅读·正青春】专题研讨会
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探究【专题二】:关于长征。
我选择探究【专题______】,发现:______。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这里可赏山水画卷,泰山雄伟磅礴,崂山神秘飘渺,趵突泉腾空翻涌,微山湖烟波浩渺。这里可品齐鲁风情,大运河贯通南北,海岸线蜿蜒曲折,沿着黄河遇见海,在东营看蓝黄交汇,在青岛扬帆冲浪,在烟台、威海的海洋牧场尽情海钓。这里可读街巷烟火,在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东昌古城、魏氏庄园赏民风古韵。欢迎您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独特魅力。
【材料二】
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火了,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赴淄赶烤”。最是一城好风景,半缘烟火半缘君。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他们的热情比火炉更炽热,鲁C车主刘先生自觉礼让外地车辆,暖心大姨主动为排队游客分发灌汤包,商家店主张老板自发提供免费住所……每个淄博人都想游客所想、尽自己所能,一个个微镜头串联出淄博这座城市的温度。
(节选自淄博市政府,有删改)
(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假若你是【材料二】中被礼让的外地车主、正在排队的游客、被提供免费住所的旅人,请任选一种情境,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4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鳌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①吴山:在杭州,是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的分界山,是观看钱塘江大湖的绝佳之地。②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③鳌:神龟。④戴:背负。⑤蛰:潜伏。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水碧,染就一江秋”写钱塘江的秋水似染成“天水碧”的颜,写出了潮水未来时浪静波平的观感。
B.“数点”以下三句,写了远处的几点青山,天边的一抹晚霞,上下翻飞的白鸥,扬帆的小船,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如临其境。
C.末句“隔江闻夜笛”,以动写静,写出了江上的风平浪静,万籁俱寂。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
D.整首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黎明,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11.赏析“鳌戴雪山龙起蛰”一句的妙处。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国者,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之者
B.太守      菊,花之隐逸者也
C.善为国者     公问其
D.民如父母之爱子    其叱咄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游人去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真无马邪
C.利而勿害     跳往助
D.故善国者     不足外人道也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5.“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______之情。
16.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三)(10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
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