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短视频于2016年开始拍摄并上传至社交网站,最早开创了古风美食短视频领域,被誉为“东方美
食生活家”。并于2017年8月25日入驻海外短视频平台Y o u T u b e,以独特的古风风格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粉丝。截止到2019年11月30日,李子柒短视频Y o u T u b e粉丝数达730万,以独特的文化输出方式,展现了我国传统美食和传统工艺等中国传统文化,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传递中国人的乐趣和审美,从微小的角度阐释了新媒体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以Y o u T u b e视频网站为背景,截止到2019年11月30日播放量最高的前五个李子柒短视频为样本,分别为播放量3952万次的短视频《童年记忆》、播放量3595万次的短视频《柿饼》、播放量3027万次的短视频《竹器》、播放量2045万次的短视频《螺蛳粉》和播放量1875万次的短视频《蚕丝被》。以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
并试图给出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建议。
一、传播内容研究
(一)传统美食搭建文化桥梁
李子柒短视频以展现东方美食为核心,其古法美食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传统手艺制作的零食点心,另一种是传统烹饪手法制作的美味菜肴。短视频《童年味道》展现了用传统手艺制作花生、瓜子、糖葫芦
、肉干、果脯、雪花酥等春节时常见的年货零食的过程。短视频《柿饼》则是从深秋至寒冬,记录了从采摘柿子、晾晒柿子、柿子捂霜到结晶为柿饼的全部过程。而短视频《螺蛳粉》从准备螺蛳粉的原料酸笋、酸豆角的腌制和熬制螺蛳粉底汤开始,用长达10分钟的时长展示了中国广西柳州特小吃螺蛳粉的制作过程和诱人美味。
美食制作的食材大多来源于山间、田间的食材,体现出中国传统美食天然、绿的特点。且往往以李子柒独自
采集食材、清洗食材、烹饪食材、展示食材到最后李子柒和奶奶一起品尝食材为主要脉络,呈现出十分完整、精细的美食制作过程。在拍摄镜头方面,视频大多采用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展现李子柒劳作过程,特写镜头和大光圈展现食物的诱人美味,田园风光的空镜头作为转场体现美食制作的时间跨度并渲染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食材的新鲜、制作的精细和食物的诱人构成了用中国传统美食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
(二)民俗手工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历史悠久,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而竹编工艺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门类。在短视频《竹器》中,主人公李子柒独自一人上深山砍竹子,经过晾晒、裁切和组接,最终制成一整套美观、实用的竹罗汉床、竹太妃椅和竹茶几。视频中沉重的竹子、复杂的工序和瘦弱的李子柒本人形成鲜明对
比,从侧面也体现了中国竹编工艺的神奇和中国劳动人民勤劳、独立的美德。
蚕以桑叶为食,茧可缫丝。蚕桑文化从我国祖先在新石器晚期开始种桑养蚕时开始形成,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短视频《蚕丝被》详尽得展示了用晚秋蚕的双宫茧制成蚕丝被的全部过程。视频时间跨度很长,从养蚕开始,到蚕结蚕茧,再到煮茧、剥茧,再到开棉、晾棉、拉棉,最后缝制成蚕丝被,整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短视频体现出的蚕桑文化凝结着中国古代传统智慧的结晶,并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生态观。
(三)汉服元素点缀传统服饰之美
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审美的体现。而汉服是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核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1]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李子柒劳作时常穿蓝或红的盘扣粗布麻衣、斜襟
跨文化视角下李子柒短视频研究
——以Y o u T u b e为背景
李萱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361021)
【摘要】中国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最早开创古风美食短视频新领域,并以独特、精致的视频内容在海外短视频平台
Y o u T u b e上吸引了大量海外粉丝,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以Y o u T u b e视频网站为背景,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两方面研究李子柒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上的特点和效果,并探究李子柒短视频对于当代我国文化
传播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李子柒;中国传统文化;Y o u T u b e
【作者简介】李萱,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39
粗布上衣,方便行动且不易污染,符合中国传统劳作人民的形象。而在休闲时常穿红汉服长裙、盘扣毛绒上衣、白毛绒领的大衣,优雅大方,和美丽的田园景融为一体。[2]服装以汉服为原型,盘扣、斜襟等细节处处蕴含汉服元素,是经过改良后具有更高实用性的现代汉服。短视频中的汉服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优美、古朴,也体现了我国人民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提升。
(四)人与自然构建世外桃源
视频主要呈现的环境有三类:一类是以厨房和起居室为主的室内环境,一类是院落里的环境,还有一类是山间、田野间的自然环境。在室内环境中,厨房较为昏暗,里面陈设了如大锅灶、木制瓢盆等传统厨房用具,而起居室较为宽敞,摆放了精致古朴的植物等摆件,整体环境符合中国传统农村的场景且具有古古香的氛围。院落里种植了芒果、向日葵、豇豆等植物,饲养了狗、猫、羊、鹅、鸭等动物,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山间、田野间的自然环境则呈现出典型的蜀地风光,竹林青翠,云霞绚烂,小溪清澈,植物茂密,板栗树、柿子树、芒果树等随处可见,常常弥漫着一层云雾。视频多采用远景的镜头,展现出优美如画、硕果累累的美丽风光。且往往以在山间采集食材、选取材料的自然环境开始,再转换到清洗食材、准备材料的院落环境,最后到烹饪食材、加工制作的室内环境为顺序,十分清晰得体现食材或手工艺的完整制作流程,并蕴含着绿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理念。
(五)纯音乐与同期声营造旷远意境
短视频声音主要由古风纯音乐和同期声构成。纯音乐主要选取以陶笛、琵琶、竹笛、古琴和钢琴演奏的轻柔舒缓的古典风格的音乐,契合宁静悠远的山间景以及安静怡人的田园风光,渲染出宁静致远的气氛。而同期声则更为丰富。烹饪菜肴时切菜的声音、食材下锅时“嗞啦”的声音、翻炒食材等声音丰富了画面,使得菜肴的制作过程更加真实,增加对菜肴的期待感。而锯竹子等劳作的声音则使人们进入劳作
的场景之中,体味到李子柒的勤劳能干。视频中通常不出现人声,偶尔夹杂着李子柒和奶奶对话的四川方言,即使人们听不懂方言的内容,但仍能够体味到一种十分质朴的地方人文文化和祖孙之间亲密的关系。最后蝉、鸭、鹅、狗、羊等动物的叫声则让画面充满了生机,也是独特的传统田园文化的体现。整体上古风纯音乐和同期声的综合运用使得视频既营造了古古香、安静旷远的意境,又渲染了浓浓的生活化氛围,感染力十足。
二、传播效果分析
(一)美食和手工艺呈现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各地文化皆有差异,但美食无疑是跨越不同文化最好的桥梁。李子柒短视频通过各各样且来源天然的传统美食,向海外网友展现了中国物产资源的丰富、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网友评论道:“如此美丽的环境和美味的食物。仙境!”“这个水果在我们国家超级贵。李子柒你好幸运在你们那里可以种植它,哇!我好羡慕你那个像天堂一样的地方!”[3]而对于《竹器》和《蚕丝被》,海外网友纷纷赞叹:“朴素神奇的工艺和艺术品。竹子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多功能的材料。”“在我们27年前的婚礼上,我的中国亲戚送给我们一条丝巾。它又精密又轻柔,而且还是手工制作的。它是我们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它将持续几十年。”通过生动鲜活的镜头展现中华传统美食和中国传统民俗,潜移默化的向全世界呈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视频人物丰富中国人海外形象
李子柒短视频中以李子柒为主、李子柒的奶奶为辅的人物展现了普通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朴实平和、耐心细心、独立自强、孝顺有爱的性格品质,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形象。在短视频《蚕丝被》中,李子柒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养蚕制作蚕丝,只为了最后为奶奶做一床蚕丝被和一套保暖背心。有网友评论:“充满爱的被子制作过程。全棉舒适的被子和背心全部献给她的奶奶。”在短视频《年货零食》中,李子柒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年货零食并与奶奶一起分享,网友赞美道:“哇,她真的是一位美貌和勤劳并存的女孩子。”在短视频《竹器》中,李子柒独自一人上深山砍竹制成一整套竹器,网友感叹:“这是我一直想象中的中国女孩,华丽、简单,但聪明和有才华的。”这些美好性格品质的体现从李子柒延伸至每一个中国人,有助于消除西方媒体渲染和打造的中国人的负面形象和道德偏见,帮助海外人民认识勤劳、善良、孝顺、聪慧的中国人。
(三)生活方式传递古老价值理念
无论是美食类还是手工类短视频,李子柒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一直具备的热爱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静安逸生活的追求无疑感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残酷、愤怒的世界,但是你的视频艺术告诉我,生活依旧美丽”“我真的一边哭一边看。在这样一个充满喧嚣的现代世界中忙忙碌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应该更加简单。也许我需
要住在中国。”同时,视频中李子柒制作的柿饼、螺蛳粉、竹器等各类食材和原料均来自于山间、田间,这种对现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正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展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生态观。有网友评论道:“哇,简单而结实。她把生态友好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自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切的食物和住所,但是我们人类还去追求对生活没有必要的东西,这反而使我们自己的生活更加艰难。”
(四)别样内容展现多彩中国形象
视频以主人公李子柒日常生活的方式,展现出的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绿发展的生态理念、勤劳幸福的人民生活以及山清水秀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这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树立了一个美丽、多元、精彩的中国形象。网友评论道:“我很高兴能发现这个视频,(下转第45页)
40
201911N e w s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新闻传播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参观中国!!!并且能享受所有大自然的美丽。你真的应该获得一个诺贝尔奖!!来自一位巴基斯坦朋友对您的喜爱”、“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些视频。我已经去过云南了,现在想去四川。那儿的风光太美了”。
三、启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中国逐渐走上国际舞台的今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时代使命。我国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至少可从李子柒短视频中借鉴两点:
第一,用小故事唤起海外网友情感共鸣。李子柒短视频从东方美食切入,以日常生活中制作美食的小人物和小故事吸引了大量关注,并用安静祥和的生活态度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这不仅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更是身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在引起了东西方不同种族人们的情感共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中国文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以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来展示中国文化,能较为容易克服文化沟通的障碍,并能获得情感共鸣。
第二,用新题材贴近世界人民文化需求。文化传播需要贴合受众需求,而不能仅仅是“以我为主”的单向传
播。在中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优美风光和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产生了更强烈的好奇心。而李子柒的视频则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展现出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这种走出宏大叙事和严肃的政经议题,用生动鲜活的题材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新方式,更加贴合海外网友的需求,是对外传播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创新。
总之,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平台上的走红并不是偶然,而是依靠制作精美的视频,用美食搭建文化桥梁,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自然风光之美丽,让世界看见别样的中国、别样的中国人。文化传播与输出不只是官方政务,更需要民间力量。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向我们揭示,用小故事唤起海外网友情感共鸣、用新题材贴近世界人民文化需求是当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周卿.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10.[2]周洁.原生态类美食短视频中的中国逸文化传播研究[J ].山东大学,2019.5.[3]以下评论均选取自Y o u T u b e 视频网站中李子柒短视频后的海外网友评论.
(上接第40页)
作。■
参考文献:
[1]牛慧清.关于历史,也关于我们自己——专访《客从何处来》制片人李伦[J ].中国电视(纪录),2014(09):44-49.[2]殷亮.寻根节目舶来后缘何走样[J ].视听界面,2013(04):61-64.[3]A lf r e d ,B .(1922).T h e A n d a m a nI s la n d e r s .C a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33.229.R e t r i e
v e d f r o m :h t t p s ://b o o k s .g o o g le .c o m /b o o k s ?i d =i R J a A Q A A Q B A J &p r i n t s e c =f r o n t c o v -e r &d q =T h e+A n d a m a n +I s la n d e r s &h l=z h -C N &s a =X &v e d =0a h U K E w j D k M v q lO H L A h X D 0h 4K H f s 6B _A Q 6A E I H T A A #v =o n e p a g e &q =T h e %20A n d a m a n %20I s la n d e r s &f =f a ls e .[4]M a r i ly n ,Ca n dL a w r e n c e ,G (2014,S e p t e m b e r 8).T h e S o c i a l H i s t o r yo f T h eA m e r i c a nF a m i ly :A nE n c y c lo p e d i a .G e n e a lo g ya n dF a m i lyT r e e s .614.R e t r i e v e df r o m :h t t p s ://u s .s a g e p u b .c o m /e n -u s /n a m /t h e -s o c i a l-h i s t o r y -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f a m i ly /b o o k 240900#f e a t u r e s .[5]E li z a b e t h ,M (2003,D e c e m b e r ).G e n e a lo g yi n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H i s t o r y ’sN e w F r o n t i e r ?N a t i o n a lG e n e a l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Q u a r t e r ly :C e n t e n n i a l I s s u e91:260-277.R e -
t r i e v e d f r o m :h t t p ://w w w .n g s g e n e a lo g y .o r g /g a lle r i e s /
R e f _R e s e a r c h i n g /N G S Q V o l91P g 26077G e n e a lo g y H i s t o r y .p d f [6]H o o v e r ,S t e w a r ta n dE m e r i c h(N o v e m b e r ,2010).M e -d i a ,S p i r i t u a li t i e sa n dS o c i a lC h a n g e .C o n t i n u u m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u b li s h i n g .[7]M i c h e a l.N .(1915,J u n e ).A m e r i c a n G e n e a lo g y .Q u i n c y ,I lli n o ls .[8]H o o v e r ,S t e w a r ta n dE m e r i c h(N o v e m b e r ,2010).M e d i a ,S p i r i t u a l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C h a n g e .C o n t i n u u m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u b li s h i n g .[9]O ’H a r e ,“G e n e a lo g ya n dH i s t o r y ,”p a r t1,p a r a s .2–3.R e t r i e v e d f r o m :h t t p ://w w w .c o m m o n -p la c e -a r c h i v e s .o r g /v o l-02/n o -03/o h a r e /.[10]袁道武.从寻根文化和社会转型二律背反视角浅析《客从何处来》[J ].东南传播,2015(10):114-115.[11][12]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J ].文学评论,1986(06).[13]“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J ].经济研究参考,1999(74):1-40.
小万美食视频食谱下载手机版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