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作者:陈晓雪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0年第07期
        [摘 要]科学精神是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是高中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集中表现,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现出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通过活动教学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活动教学;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9-0047-0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每个学科所承担的立德树人的任务是不一样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担负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立德树人的任务,主要表现在要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几个版块对培養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思想政治学科不同版块所凸显的核心素养是不一样的,如生活与哲学版块是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哲学知识,让学生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践创新精神来改造世界。本文重点从生活与哲学这个版块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依靠理性思维将感性材料通过分析、归纳与整理上升为理性材料,再通过对理性材料的整合加工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感性材料,由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和理性批判。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让高中生通过将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通过将搜集到的感性材料加工整合为理性材料,再通过理性思维的判断将其上升为更高级的理性材料,形成自己对事物的根本看法。由此,使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价值取向,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素养。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科学精神素养,要求学生既要有理性思维的精神,又要有批判质疑的能力,还要有敢于实践的勇气。
        新课程标准认为,“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科学精神界定为: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
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包括理性精神、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基本要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学科后,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科原理和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进行逻辑思维分析;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某一问题,辩证地看待问题,并且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包含了价值标准的判断和选择,既要有理性思维,又要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勇气。因此,科学精神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其他三个素养的认知基础。
        二、高中政治课活动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意义
        科学精神这一学科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所在。科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对学生、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潮流,呼唤着科学精神的新发展,呼吁思想政治课教师落实学生
科学精神素养的培养。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高中生处于思想活跃、行动力强的时期,容易塑造个性和培养理性思维,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以及批判质疑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引导高中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用批判质疑的态度分析事物存在的问题;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出事物存在的问题;用实践创新的勇气解决事物存在的问题。高中政治课通过开展问题探究的活动教学,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批判质疑的能力;通过开展辨析演讲的活动教学,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精神;通过开展实践探索的活动教学,有利于培育高中生实践创新的勇气。通过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以及批判质疑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二)现实意义
        高中生通过问题探究、辨析演讲和实践探索等的活动学习思想政治课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素养,还有利于在思想上、政治上做合格的中国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贡献,承担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中,通过问题探究活动学习《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和“重庆市万州公交车坠桥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批判质疑的态度,运用理性思维,分析了“重庆市万州公交车坠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培养了科学精神。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表解决问题的看法,收集感性材料并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材料。如在学习《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课时,让学生从视频《手机的发展史》中学习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并分小组讨论“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问题。高中生通过辨析演讲的形式,能够加深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并学会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在辨析演讲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得到了增强,科学精神素养得到了培养。
        三、高中政治课活动教学对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使得科学精神内容具有复杂性,而科学精神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又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时采取多种形式。
        (一)通过问题探究活动教学,培养理性思维精神
        問题探究活动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链的模式呈现在课堂中,并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的方式,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浅显易懂的知识。问题探究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运用得较为普遍。教师通过问题探究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到中阶思维再到高阶思维的学习,实现对问题的浅层分析到中层分析再到深层分析的转变。由此,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必修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了视频“港珠澳大桥修建的历程简介”,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视频中大桥的简介,是怎样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哲学内涵的?然后结合“风帆”桥塔和“中国结”桥塔的比较和视频中海底隧道部分的简介提问:为什么这些建设者们如此关注细节?对此我们有何感悟?大桥建设是如何体现整体功能最优化设计理念的?这一理念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何指导意义?通过观看“重庆市万州公交车坠江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通过一系列问题探究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进
行层层设问,实现学生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还有从浅层问题分析到深层问题分析的转变。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逐步分析学生的答案,并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追问或者是在提炼知识体系的时候进行总结性追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分析,理性对待不同事件,由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二)通过辨析演讲活动教学,增强批判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辨析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通过独立自主的辨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增强批判质疑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的课堂辩论,可以是正式的辨析演讲活动,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辨析演讲活动。由于受时间、活动规则和上课内容的限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一般会采用非正式的辨析演讲活动教学,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
高中生美食食谱大全视频教学        例如在必修4《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手机的发展史》后提问:观看并思考手机的发展史,分析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实质和地位。随后,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答案并讲解和分析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接着教师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人数和课堂教学时间,开展一个辨析演讲活动,其题目为: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的观点为: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利大于弊?另一组的观点为: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高中生通过辨析演讲的形式,能够加深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通过辨析手机进校园利弊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通过辨析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利弊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朱熹曾说过:“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由手机进校园的利弊问题设疑,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激活知识储备,在演讲的过程中,寻他人演讲的逻辑漏洞,以此重新架构知识体系。教师再适当地总结评价辨析演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三)通过实践探索活动,培育求实创新勇气
        敢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培养高中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实践探索活动教学,培养高中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17
年版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规定说明,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特殊的活动型课程。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种活动方式和尽可能多的活动机会。比如可以开展走进社区进行参观访问的活动;通过角扮演体验不同职业的活动;利用实验制作模拟科学创新的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享受活动乐趣,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讲授《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内实践探索活动,如通过“伞的故事”和“伞的困境”设置活动任务:1.活动目的:解决雨伞滴水问题。2.活动规则:分小组团结协作,解决“伞的困境”,整理“解决雨伞困境”的结果。3.活动时间:六分钟。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解决“伞的困境”问题。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关注实际、研究新情况、寻新思路,从而培育学生实践创新的勇气。
        通过“伞的故事”开展实践探索教学活动,可以让高中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小事,并通过自
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索,进行思维创新,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学生还能将实践探索中的思维创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培育实践创新的勇气。教师应教会高中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小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高中生联系生活实际,在享受实践活动乐趣的过程中,积极发散思维,通过实践探索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鼓励高中生通过实践探索,培育求实创新的勇气,进而培养科学精神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