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礼仪——先秦时期饮食礼制
中国地方广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各有不同的地方特,在饮食方面,大江南北口味不同,酸甜麻辣各异,但在饮食中,尤其是宴席中,都不约而同地在主客坐席位置、敬酒次序、上菜顺序等方面,有着大体相同的“讲究”,这种“讲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饮食礼仪。
中国是美食之国,也是礼仪之邦,当美食遇到礼仪,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礼仪文化。这种遥隔千里却南北同俗的宴席礼仪从何而来?回首千年,我们从诸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是先秦时期的祖先们制定了这套完整有序的饮食礼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到了今天。
汉代宴会壁画
起源与成形——从上古先民到西周贵族
如同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一样,我国古代的饮食礼仪文化也经历了很早的起源和漫长的发展。对刚刚从原始蒙昧中走出来不久的上古先民们来说,饮食仅仅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在他的著作《墨子·节用》中提到,上古贤明的君王对饮食的要求是只要满足身体需要就可以了,不要求精美芳香的烹饪和奇珍异物的食物,更是不讲究餐饮中俯仰周旋的礼仪。
虽然墨子的这番说法,有借上古之人的饮食习惯表达其学说中爱民节俭思想的动机,但结合上古时期人们刚刚脱离蒙昧不久,生产力低下,烹饪技术尚未得到发展,社会框架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制度的现实,当时的部落首领们在饮食方面不太讲究,是符合墨子所描述情况的。
上古时期,受生产力制约,是不讲究饮食礼仪的
对于饮食礼仪具体起源于什么时期,许多观点认为是始于西周时期,因为《仪礼》、《礼记》、《周礼》等记录周代礼制的儒家典籍清楚地记载了周代饮食礼仪的具体情况。但是,许多文化传统并非是短时间内成型的,而是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总结发展而来,孔子就认为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考借鉴了夏、商两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西周时期的饮食礼仪也是由前代的习俗中发展而来。在《墨子·非乐》篇中,记载了夏启在一次野外饮食中,召集了许多人跳舞,场面浩大,以至于声音都传到天空中——“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歌舞往往是古代宴会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出,夏启在饮食中有歌舞相伴,明显是当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饮食礼仪。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夏启甚至更早一些的时代,饮食礼仪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至周代,社会生产力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物质生产更加丰富,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而饮食礼仪也逐渐固定成形。以《仪礼》中的记载为例,共记载有17项礼仪,可以看出周代的礼制名目繁多,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饮食宴会的礼仪就有乡饮酒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14种,各种礼仪的流程规定十分具体明确,基本成型建制,成为社会
上层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王族贵胄和士人阶层所实行,在春秋战国儒家士人的大力提倡下,后世王朝从皇室到民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承袭沿用。
夏启甚至更早的时候出现了雏形的饮食礼仪
吃饭不仅仅是吃饭——先秦礼制产生的社会背景
饮食礼仪是先秦社会上层建筑构成的重要一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饮食礼仪在周代迅速兴起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物质的极大丰富。
有趣的是,反对儒家的墨子和儒家“亚圣”的孟子这两位先贤,在“仓禀实而知礼节”这一点上有着相同的看法。墨子在《墨子·非儒》中说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吃东西并不讲究礼仪,而后来在鲁国时候却“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墨子这一说法虽然可能是假借故事来讽刺孔子,但也说明了墨子认为在基础温饱都不能满足的条件下,是谈不上饮食礼仪的。而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认为,在产业政策不当的条件下,百姓们无法赡养父母,抚养妻儿,连生命都无法保障,是无法学习培养礼仪的。
在饮食礼仪初步定型的西周时期,虽然偶有战争和上层政治斗争,但天下大体上是稳定的,这为包括饮食礼仪在内的各种礼制提供了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
西周时期天下形势大体稳定,为礼仪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西周立国,实行的是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分封制国家治理构架,在宗族制度下,大部分姬姓王族不是在王都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就是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国君。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一套完整的礼制来维系周天子及姬姓王族,以及与其他非姬姓贵族的关系,明确族内大小宗之间,族外君臣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就是宗族制度的作用之一,饮食礼仪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记·祭统》记载了周王室在进行祭祀祖先的祭礼时,在礼仪的最后有一道叫做“馂”的饮食礼制,即参与祭祀的人员要吃掉供奉的祭品,按照馂礼规定,就食祭品不能大家一拥而上,而是要按照社会身份的尊卑等级依次进行,其顺序是天子—卿—大夫—士—其他底层官员,这种做法就是为了“别贵贱之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祭祀活动十分重视,有祭祀农神的藉礼、祭祀祖先的飨礼等,这些祭祀无一例外都融合了饮食礼仪,并且不同的祭祀活动在饮食礼仪上的流程也有所差别。先秦时期的人们希望通过表达对自然神祗的畏惧和祖先的崇拜,来获得神祗和祖先的保佑,所以通过这样一系列繁复的饮食礼仪,来表达这种畏惧和崇拜。
对先秦贵族们来说,吃饭不仅仅是吃饭,饮食礼制是建立在稳定的社会和丰富的物质条件下,作为宗族制度和社会治理上层建筑的一环而设立的,并且赋予了祭祀神祗和祖先的内涵,使得饮食从单纯的满足生理需求行为上升为维系统治的政治手段。在墨子和孟子等先贤们看来,饮食礼制能够得以实行,也表示着整个社会处于平安有序的正常运行状态中。
包括饮食礼仪在内的周代礼制是社会治理上层建筑的一环
官民不同食——先秦时期饮食礼仪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
舌尖上的美食梦食谱宝典怎么用英文
先秦时期制定饮食礼制的目的之一是明确社会构架和宗族制度内的尊卑长幼,所以极其鲜明地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划分区别,在饮食礼制上呈现出一种官民不同食的现象,具体表现就是贵族和庶民在食材和食具上的阶层分化。
食材的阶层分化
在周代,肉类并不是社会各阶层餐桌上常见之物,与《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代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奢侈”相比,先秦时期底层民众的食物菜单中是很少见到牛羊猪犬等牲畜的肉类食物的。从《左传·庄公十年》中那句著名的“肉食者鄙”来看,肉食显然是当时贵族所享用的食物,以至于人们用“肉食者”来代指贵族和官员。孟子的政治理想境界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由此可见,在当时寻常百姓们的食谱上,肉类是极为罕见的食物。